在这座青冢的南面很显著的位置由周口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立的一块“青杨堌堆遗址”石碑。在石碑的左侧有一条弯弯的水泥砌成的台阶,直通冢顶,不知是当地村民修建还是政府修建的,台阶盘旋而上,看起来还算新颖美观。
沿着台阶缓步来到冢顶,顿感眼前豁然开朗,小编也曾攀爬过淮阳很多处陵冢,而像这种冢顶面积如此开阔平坦的,可以说是绝无仅有。目光所及处,满眼皆绿,嫩绿的青草覆盖了整个冢顶,犹如一片草原;十几棵郁郁葱葱的老榆树,树皮斑驳,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沧桑感。
冢顶之上还有座小小的庙宇,由于庙门紧锁,里面供奉的何人不得而知。在庙宇之旁亦有一块1978年淮阳县革命委员会立的“青堌堆遗址”石碑,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当时为淮阳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。附近村里的几个孩子在此玩耍,正好做为小编的拍照参照物。
站在冢顶之上,遥望远方广阔的田野,竟有种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泣下之感。即使诸多资料显示,该座青冢并非是北宋名将狄青遗体所葬之处,但此时身处其间的我,仍感觉这处青冢跟这位曾在淮阳生活过的名将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狄青(1008年—1057年),字汉臣,汾州西河(今山西汾阳市)人。北宋时期名将。他出身贫门,十六岁时代兄受过而充军,开始行伍生涯。宋仁宗在位时,李元昊西北称帝,建立西夏。狄青被派去援边,成为一个下层军官,他的辉煌也便从这里开始。
打仗时狄青向来都是身先士卒,骁勇强悍,由于狄青相貌俊秀文弱,所以他仿效兰陵王,每次上战场他都是披头散发,戴着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,一马当先的冲入敌阵所向披靡,西夏人都以为是天兵下凡。想想这样的场景,都不禁令人神往。
四年时间里,他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,以皇佑四年(1052年)夜袭昆仑关最为著名。在这些的战役中,他曾身中8箭。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,狄青身负重伤,但“闻寇至,即挺起驰赴”,仍旧冲锋陷阵,在宋夏战争中,立下了累累战功,声名也随之大振。
此后,他凭借屡立战功,逐步升迁,直至做了大宋朝最高军事长官——枢密使(相当于国家军委主席)。狄青勇而善谋,且喜交名臣,诸如当时的尹洙、韩琦、范仲淹等人都曾是他的座上宾。当朝名臣范仲淹还授之以《左氏春秋》,并对他说:“将不知古今,匹夫勇尔。”
从此,狄青发奋读书,最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。后来仁宗劝他洗去充军时脸上刺的字,但狄青回答仁宗说:“陛下以功擢臣,不问门第,臣所以有今日,由此涅尔,臣愿留以劝军中。”因此他也被人称为“面涅将军”。
面对狄青的快速晋升,那些渴望功名的文官们坐不住了。本来他们内心就对打打杀杀的武官白眼相向,再加上仁宗皇帝对这位文武双全的将军似乎青眼有加,竟然让他这样一个脸上还留着士兵标记的武官跻身朝廷,和他们一道每天参政议政。
于是,在那个充满嫉妒和竞争的朝堂之上,到处充斥着对狄青的鄙视和怀疑。官职做到这种程度,狄青已经从面对敌人的战阵,走到了虚伪狡诈的官场。本来就小心谨慎的他,已经不敢再像杀入敌阵那样的纵横驰骋,而只能选择屏声息气,做个顺首顺尾的臣子。
因为他明白,这个时候,自己已经站到了那个以文章立世、以科第自负的整个文官集团的对面。更何况,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按图索骥的将军,而是一个制定作战计划的主帅,他的位置,决定他必将遭遇那个对武力始终保持警惕,对武官不断打压的朝廷的整体对抗。
但是,作为一个被赵宋王朝擢升起来的年轻将帅,狄青对仁宗充满了感恩,他骨子里那种喷涌的激情,那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,让他不甘于默默无闻地隐藏在别人的身后,更不会对外部逼近赵宋的威胁坐视不见。一场与体制的较量已经将狄青推向前台。
各种谣言和诋毁并没有因为狄青的战绩而减少,反而借风长势,甚至把当年的水灾也归罪于狄青。说什么水阳兵阴,武将也是性属阴,老天爷之所以发大水就是因为朝廷重用狄青。幸好当时宋仁宗坚信狄青无二心,一直对文官们的耳语保持着清醒。
1056年,也就是狄青成为枢密使的四年之后,仁宗一场大病,险些没有康复。制诰刘敞上书旧事重提:天下有最大的忧虑,也有最大的疑忌。最大的忧虑就是皇上您的病,现在您病好了,这个忧虑也就没了。但大的疑忌还在,只要这个顾虑在,天下就不会太平。而这个心腹之患就是狄青。
这些经常萦绕在身旁煽风点火的话,最终扰乱了仁宗辨别是非的能力,遂下旨将狄青罢官出知陈州。狄青原以为离开了朝廷那个文人耳目相传的是非之地,自己的麻烦会少些,此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的惶惶不安,终日借酒消愁,且又无处话凄凉。
每每郁郁愤愤,忧国忧民,忧已忧思之时,他特别喜欢在龙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一个高台上梳洗打扮,而后披挂戎装,头戴面具,望湖感叹,抒发情感。武人大多不善言辞,每到激奋处,他总会对着京师的方向仰天长啸,放声悲歌。以发泄自己心中堆积的郁闷。
即便如此,朝廷仍对他不放心,每半个月就派人来探望,名曰抚问,实则监视。每次使者来都令他“惊疑终日”、惊悚不堪,惟恐再生祸乱。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没过半年,狄青竟郁郁而终于陈州(今河南淮阳),年仅49岁。由此验证了诸如“英雄气短”、“至刚易折”此类谚语的可靠性。
至于狄青死后为什么会选择淮阳这个偏远乡村做为自己的殡葬之地,我想这里面也许是他从一个军事战略家的眼光,看中了这里的村道与岔河密布且纵横交错的险要;也许是在此西方与之相对称的杨户庄中,有他那位知心朋友杨驸马,以后虽与他阴阳两隔,却可相望……
这位曾驰骋沙场,浴血奋战,为大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枭勇名将,没有在兵刃飞矢,血洒马踏的疆场上马革裹尸,却在满朝飞溅的唾沫星儿、猜忌怀疑的眼光中被打击迫害致死。狄青死后,受到宋王朝的礼遇和推崇,“帝发哀,赠中书令,谥武襄”。
从此,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下,北宋再没有出现过这样智勇双全的名将,最终落得被金国铁骑横扫华夏,宗室被掳的惨剧;而南宋的岳飞亦是因“莫须有”罪名被秦桧之流陷害致死,而由此换来的竟是屈膝苟合。
纵观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大多都是由战争而引起的,而战争永远也离不开那些驰骋沙场的军人和伟人,那些走在朝代最前列、深深影响和推动历史进程的军人和伟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、所尊重、所铭记。而北宋名将狄青之于淮阳,亦应如此!
★
★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